
來自米蘭最新消息,意大利配飾品牌Furla近期絲毫沒有業績放緩的跡象,公司CEO Eraldo Poletto稱其為Furla的“神奇時刻”。
截至6月30日的前6個月內,受益于主要市場的業績增長,意大利配飾公司Furla收入增長30%,達1.515億歐元(合1.772億美元)。但公司并未提供具體收益數據。
用上市公司思維方式在運營公司
Furla由Furlanetto家族私有公司,這是Poletto首次愿意公布Furla上半年的財務業績。當問及這是否暗示著公司將踏上新發展軌跡,例如準備上市,Poletto告訴媒體稱,這只是培養我們上市公司思維方式的手段,如果未來某一天,股東想要將公司上市,我們也會做好充足準備。他強調稱,目前還沒有在上市方面采取實質操作。Poletto也沒有暗示潛在投資者的存在,Furla目前的擴張仍以自籌資金為主。
更低價格 但更好的質量來打動消費者
CEO Eraldo Poletto認為現在的團隊非常完美,Furla的供應鏈、門店、市場營銷和通訊部門表現優異。他表示,“奢侈品行業正在經歷低潮期。但我們會逆流而上,高端奢侈品市場依然有很多機會可以利用。”他說公司正在充分采取積極的行動,如創新、門店環境、客戶服務來拓展奢侈品市場,但最終目的還是實現更低的價格,以更讓人心動的質量取勝。
日本銷售強勁 重返美國市場的堅決戰略
Furla總部位于意大利博洛尼亞,上半年內公司已新增39家門店,主要分布在歐洲地區,其次在亞太地區、美國和日本,截止目前門店總數達到437家。
上個月,Furla在新加坡開設精品店,并且在紐約第五大道和東京銀座分別開設旗艦店。11月,羅馬西班牙臺階附近的門店也將開業;隨后12月將在香港投放大幅廣告,當然也是吸引到香港的內地游客消費市場;2016年第一季度將在上海增設一家門店;明年上半年將在倫敦新增一家門店。
Poletto承認道,他對目前公司呈現的同比店鋪營業額非常滿意,這是一組“神奇數字”,顯示出上半年的增長趨勢,同比漲幅高達22%,占集團總收入的65%。
今年上半年,公司出口占總營業額的80%,主要受到公司最大的市場——日本地區的帶動,該地區的收入占總收入的25%。期間,日本地區營業額增長19%。Poletto稱:“我們日本地區的營業額在2010年至2014年間翻了一番。”Furla首次進入日本市場是在25年前。他指出,日本銀座分店的創新外墻裝潢與新加坡的Mandalay海灣分店相似,都設有3萬個小瓷磚裝飾隨風擺動,提升購物體驗。
在區域方面,上半年間亞太地區營業額上漲71%,歐洲地區營業額上漲29%,意大利增長18%。美國營業額增長28%,占銷售總量的9%。Poletto表示,美國第五大道分店的開設是至關重要的一步,這能讓我們與附近的頂級奢侈品牌相連,有助于提升我們的品牌形象和定位。這位高管表示,美國是一個戰略重點,他對Furla在美國已失去以前的市場地位表示遺憾。“我們并不是故意離開,但事實是我們已經離開紐約兩年了,但這并不影響我們找到合適的位置。”
曼哈頓旗艦店借鑒米蘭旗艦店的概念打造而成,靈感來源于Furla總部,位于博洛尼亞郊外一個18世紀的別墅。主要建筑元素包括紫檀和意大利石灰大理石、彩虹色的玻璃和黃銅裝飾材料。Furla已為第五大道設計出限量版手袋、小型皮革制品和帶有印花的配飾,這些產品靈感來源于紐約,從城市的天空到小巷涂鴉,都能在新店中得到體現。
謹慎積極,有節奏感的推進市場
Poletto表示,在過去幾年中,當一些零售商忙著控制門店數量時,Furla的零售策略不斷呈動態變化,包括將目標鎖定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城市,但從未瞄準過“大型”門店。Poletto稱:“我們并沒有加速這方面的擴張。”他將公司的策略定義成“謹慎積極”地平衡市場。“這是現在的零售時代給我們的絕佳機會。”
Furla品牌目前已擴張到全球100個國家,擁有超過1100多個品牌門店。上半年,來自旅游零售營業額也由于提升,增幅為69%。報告稱,2014年全年,公司營業額達2.62億歐元(合3.484億美元),與2013年相比增長13%。
Poletto表示,“我預計公司在未來還會繼續增長,主要受益于現有產品線的成功整合,而且我們的團隊擁有相同的決心和智慧完成新產品的開發。”Furla目前正在發展男性配飾和鞋履產品類別。
有業界分析人士表示,中國消費者出境游的消費巨大,很大部分目的是省錢購買奢侈品牌。由于中國關稅較高,一個Furla奢侈手袋在國內的折扣價起碼是羅馬當地售價的兩倍甚至三倍以上,由于價差非常吸引,Furla成為國內消費者在歐洲代購最熱門的品牌之一,有一份報告指出,有來自中國消費者的代購為Furla貢獻了高比例的收入。
也正如集團CEO Poletto所暗示的,Furla并沒有像其他奢侈品牌前幾年那樣爆發式的在中國和香港開店,而是去謹慎和積極地平衡市場。另外Furla強調奢侈不等于高價格,推崇高性價比的策略也贏得了大量的中國普通消費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