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成立"糞便銀行" 收集上百份大便治病
這不是一場大型行為藝術表演。請注視著密封容器里那坨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物質。在高倍顯微鏡下,微生物忙碌的世界擁擠得仿佛晚高峰時刻北京環路的車流。再近一點,你會發現每一簇菌群,都各有面孔:有的像小膠囊似地歪著腦袋;有的拖著尾巴張牙舞爪;還有的一大群興奮地擠在一起,像一起進城的姐妹花。
有一句常見的氣話是:難不成某某的大便還比其他人的香嗎?實際上,便便們確實是可以比較的,不過標準并不是氣味,而是菌群。
有益菌群能促進腸道的健康,而有害菌則相反。在英國,每年有1.3萬人感染梭狀芽孢桿菌,當中每6名病人就有1人在一個月內病逝。
壞掉的器官可以替換,好的菌群也可以移植。糞便則是移植的最佳載體。而我們地球上的第一家“人類糞便銀行”,就可以為一種名為“糞便微生物移植”(FMT)的醫學手段提供數據庫。
或許很多時候,我們畏懼、厭惡或敵視,是因為看得還不夠近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