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中有時會有些飛來橫禍,將原本平穩的生活瞬間推入深淵,其中非常不幸的一種,是在醫療活動中因他人過失而意外感染HIV。感染后,身體狀況、社會歧視、長期服藥以及可能面對的藥物不良反應,會使生活質量大打折扣,生命長度也受到威脅。而當這種不幸降臨到孕婦身上,則可以說是不幸中的不幸,她們需要擔心的不僅是自身的命運,還有腹中寶寶的安危。
事情已經發生,這些無辜的孕婦還有辦法保護寶寶嗎?過去確實有段時間,感染者往往被建議不要孩子。不過現在,她們還是有辦法生下健康的寶寶的。

如果男方是感染者
如果家庭中男方是感染者,女方是非感染者,則問題相對簡單。男方經過抗病毒治療,病毒核酸檢測不到之后傳染性會很小,但是仍然需要在性生活時采取保護措施,例如正確使用安全套。不過必須要知道,很多研究發現,安全套不能100%預防單陽伴侶間HIV的傳播。在正確使用安全套的前提下,HIV陰性一方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,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。
如果想要孩子,應該在雙方充分了解HIV暴露前后預防措施等相關知識后,通過暴露前和暴露后服阻斷藥來避免HIV傳播,在排卵期同房,盡快懷孕。大量實際案例證明,這是安全可靠的。

2015年,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33歲男子帕爾西弗(Andrew Pulsipher)將全家的生活照片上傳至Facebook。帕爾西弗因為母嬰傳播而感染了HIV,父母都死于艾滋病。婚后,經過醫生指導治療,他們夫妻已經有了三個孩子,并且都很健康。
孕婦感染了艾滋病,怎么辦?
如果家庭中女方是感染者,情況就會比較復雜,需要了解母嬰阻斷的知識。
孕期通過胎盤感染、分娩時通過產道感染、分娩后通過乳汁感染,三個途徑都可能讓母親將HIV傳播給寶寶,所以預防也需要覆蓋三個時期。感染了HIV的女性要終生維持抗病毒治療,她們所生的嬰兒,都應該在出生后盡早服用抗病毒藥物,最好在出生后6小時內服藥,服用4到6周。如果在孩子出生的時候才發現母親是一名感染者,或者母親因各種原因,在分娩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不足4周,則新出生寶寶服抗病毒藥時間需要延長至6到12周。
分娩時,醫務人員應盡可能避免會陰側切、人工破膜、使用胎頭吸引器或產鉗助產、宮內胎兒頭皮監測等損傷性操作,減少分娩過程中的HIV傳播幾率。分娩后,產婦也最好不要母乳喂養。因為感染者乳汁中可以攜帶病毒,而新生兒的消化系統比較脆弱,母乳喂養有可能通過消化道把病毒傳播給寶寶,乳頭有破損的時候更會增加傳播風險。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堅持選擇母乳喂養,產婦在整個哺乳期間必須堅持抗病毒治療(大多數指南,其實不建議母親服藥期間哺乳),喂養時間也最好不要超過6個月。
母嬰阻斷的成功率盡管非常高,但還是會有個別失敗的案例。按照我國衛計委的《預防艾滋病、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實施方案》要求,艾滋病感染孕產婦所生嬰兒需要出生后6周及3個月(或其后盡早)采血進行艾滋病感染早期診斷檢測,如6周早期診斷檢測結果呈陽性反應,則之后盡早采集血樣進行第二次早期診斷檢測。假如兩次不同時間樣本檢測結果均呈陽性反應,則確定兒童感染艾滋病,應該及時轉介嬰兒至兒童抗病毒治療服務機構。
由于他人失職而意外感染HIV,是非常不幸的遭遇,對于孕婦更是沉重的打擊,盡管母嬰阻斷為她們提供了一個解決關鍵問題的可能性。但我們每個人都明白,僅僅讓這樣的家庭得到一個健康的孩子,是遠遠不夠的。